一、分类施策,三种方式破解“谁种地”的问题
面对农村劳动力短缺现状,前锋区在不改变土地性质、不改变承包关系、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,通过开展土地代耕、倡导土地托管、鼓励土地流转等方式,全力破解“谁种地”的问题。一是开展土地代耕。针对全家外出务工或无劳动能力等农户,由发包方(村委)引导承包户采取转包、出租、入股等方式代耕撂荒地,原则上按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由承包方继续享受,种植的农产品和稻谷补贴、种粮大户补贴由流转方取得,有合同约定的从其约定,推动2300余亩撂荒地有效流转利用。二是倡导土地流转。针对比较集中成片的撂荒地,采取鼓励、扶持、技术服务等方式引进业主,原则上按照少量收取或不收取土地租金的方式,与业主签订流转协议,明确土地使用方向,推动撂荒土地适度规模经营。截至目前,通过翻耕撂荒地,扩大水稻面积种植1600余亩。三是鼓励土地托管。针对零散闲置且无业主参与代耕、流转等撂荒地,由政府给予补贴,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统一组织劳动力、统一规划、统一管理的方式进行整治,种植的农产品和稻谷补贴、种粮大户补贴由村集体取得,确保了闲置土地有效利用、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,有效整治撂荒地400余亩。
二、因地制宜,三个注重破解“效益低”的问题
面对传统种植产业效益回报率低等问题,前锋区按照“宜种则种、宜牧则牧、宜游则游”思路,推动撂荒地整治与特色产业、乡村旅游、生态保护相结合,提升综合效益。一是注重与特色产业相结合。坚守主要农作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,按照前锋区现代农业“1+3”产业体系,大力发展花椒、水稻、蔬菜、林下种养结合等方式提升效益。截至目前,全区通过整治撂荒地发展主导产业2100余亩。二是注重与乡村旅游相结合。依托成片撂荒地相对偏远、生态环境优越,通过引进业主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方式,成片推进土地流转,提升撂荒地效益。目前,代市镇会龙村利用千亩撂荒地整治,打造的“十里桃花会龙人家”项目年收入达600万元;观阁镇结合撂荒地整治,开发的大良田园综合体项目,预计10月1日正式开园。三是注重与生态保护相结合。针对山区土地贫瘠、大面积撂荒的情况,引导发展具有生态涵养功能的农作物,在整治撂荒地的同时建立生态屏障。目前,龙滩镇通过引进千佛茶叶、野春芽、龙滩松针等公司,整治撂荒的老茶园7000余亩发展茶叶产业,实现年产值6000余万元;桂兴镇通过“村集体+企业”的模式,通过整治撂荒山地发展青脆李1000余亩,举办采摘节等活动,实现年产业800万元。
三、多管齐下,三大配套破解“无动力”的问题
面对业主和农户对发展种植积极性不高、种植技术不优、产业基础不完善等问题,前锋区制定出台政策、提供技术服务、完善基础配套,提升业主和农户参与的积极性。一是完善政策配套。制定了撂荒地奖补政策,落实专项资金,引进有实力的业主开展粮食规模种植,撂荒地规模翻耕按80元每亩给予奖补,零星地按60元每亩给予奖补;对规模大、撂荒时间长的撂荒地由镇、街道统一组织大型机械翻耕,免费交由业主或有种植意愿的村民种植。截至目前,前锋区出动大型挖机12台、调剂大型翻耕机20余台、小型旋耕机75台,翻犁撂荒田2100余亩,种植水稻1300亩。二是完善服务配套。组织9个大春生产工作服务队深入生产一线协助镇村开展工作,开展技术服务、加强政策宣传、提供农资销售和农产品价格等信息,协调农机专业队伍开展撂荒地翻耕、机播、机收工作,提升农机化普及率,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。三是完善基础配套。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不断加强“田网、水网、路网”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实现沟渠、道路、埂配套,新增灌渠、排水渠、机耕路等基础配套,建成高标农田18.2万亩、机耕道120余公里。
(责任编辑:信息宣传部)